记者5日从生态环境部举办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媒体吹风会上获悉,从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首个履约周期截止到今年12月31日,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
同时,生态环境部5日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下称《办法》),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主体为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以及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的行业。
生态环境部相关人士介绍,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将有更多行业考虑加快纳入
自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广东和湖北七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至今,中国已经发展成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截至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生态环境部去年12月底发布《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将2225 家发电行业率先纳入。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此前透露,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造纸等行业前期已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下一步要考虑加快纳入。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表示,电力行业参与碳市场(初期为发电行业)具有多方面影响,既促进发电行业、发电企业重视碳减排,也促进电力行业向清洁低碳转型,进一步促进低碳或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可再生能源迎利好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碳市场的建设将会促进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和风电)的发展。
生态环境部1月5日发布的《办法》明确,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主体为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以及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的行业。其中,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
这说明CCER(全称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即中国核证减排量)抵消机制成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光伏和风电等减排项目可以将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在全国碳市场出售,获取经济收益。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的CCER累计签发量为4980万吨,可满足各试点碳市场抵消要求的CCER仅约1500万吨。而各试点地区的年度碳排放配额量远超这个数。按照目前各地CCER交易标准计算,风电、光伏项目可通过交易CCER带来每度电1.3-7.4分钱的收益。
此外,碳价也存在很大的上涨空间。《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平均碳价将从2020年的人民币49元/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93元,到本世纪中叶将超过167元。
10-31
10-30
10-29
10-28
10-25
10-24
08-14
05-27
07-24
12-21
04-04
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