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场景,不金融”是近年来商业银行零售转型喊出的响亮口号。借力各大消费场景平台,批量获取用户流量,无疑成为银行拓展金融服务的重要模式。然而,看似满足银行、平台、消费者“三赢格局”的模式,却接二连三遭遇“踩雷”事件。长租公寓、培训机构、汽车金融服务商等一些平台的“跑路”,一度将“三方赢”演绎成“三角债”。
银行“踩雷”场景金融不断
近期,监管部门通报的两则案例均指向场景金融下的“爆雷”事件。
3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新网银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案例的通报》指出,自2019年第四季度以来,监管系统接收到消费者对新网银行的投诉举报显著上升,车贷方面的投诉举报数量位列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二位,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银行违规放款、对车贷金额存在异议、贷款息费过高、暴力催收等方面。其中,对新网银行与一家互联网汽车消费分期服务平台合作业务的投诉举报尤为突出。
另一则案例是,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期曝光了重庆富民银行一款消费分期项目的逾期率高达97%。原来,富民银行与享车平台推出“信用加油”服务,宣传语打着“先免费试用,次月九折还款;零预存,零利息”等诱人口号。而据不少车主反映,表面宣传的是“先加油后付费”,实际上是“先贷款后加油”。当车主下载享车APP上传、绑定一系列资料后,享车平台实际根据车主提供的个人信用资料,从富民银行处获得贷款资金。而2020年年中,享车平台突然失联,车主莫名背上了银行的加油分期贷款。
场景金融风控模式亟须反思
互联网经济催生出多样的消费场景,诸如培训贷、租金贷、医美贷、加油贷等,几乎各个消费场景都有与之相匹配的场景金融产品。
但在租房、教育、医美等场景中,都出现过平台骗贷、过分营销、平台倒闭和“卷款跑路”等事件。例如,蛋壳、青客等长租公寓“爆雷”事件,使得微众银行、华瑞银行一度陷入舆论漩涡;韦博英语等教育培训机构“跑路”,也牵涉招商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等提供教育分期产品的金融机构。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场景金融没有改变金融逻辑和法律关系,一些金融机构“踩雷”场景金融事件,并非是场景金融惹的祸,而应该让风控逻辑来“背锅”。
“这类事件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场景金融是个伪命题。实际上,是部分涉事银行没有真正把握好风险,过度依赖场景平台,甚至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场景平台的道德风险。”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认为。
“在场景金融中,银行与第三方场景平台合作,理论上实现了三赢——金融机构增加了利息收入、场景平台扩大了业务规模、消费者实现了提前消费。”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
“但任何模式都有利弊,特别是资金直接打到平台账上的深度场景金融模式。”在于百程看来,深度场景金融中,除了借款人的还款风险外,第三方场景平台的经营和道德风险更加凸显,特别是遇到经济不景气周期,场景方的经营风险会极速上升。
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复盘“蛋壳公寓事件”时也认为,问题出在对整个法律结构社会共识方面的判断失误,导致整个业务的基本逻辑不够坚实。
业内人士总结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爆雷”事件,多有场景平台聚拢消费者贷款资金而形成的“资金池”,一旦场景平台挪用资金池、资金链断裂,不能继续为借款人提供服务,借款人利益受损,不能继续还款,往往就会投诉资金方。
场景风控需扎牢篱笆
“普通场景金融安全程度很高,比如云缴费等。但在上述事件中,银行机构对场景金融平台缺乏约束和节制手段,场景金融平台比较强势,同时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缺乏深入思考。最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卷款跑路’的机构缺乏信用惩罚和约束机制。”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认为,垂直监管机构也要对这些平台出台监管法规,并进行许可经营和周期性审核。
“商业银行需要对场景金融中的风险,特别是对场景方风险做好风控。包括加强对场景合作方的准入管理,对企业实力、经营状况、营销过程等做持续有效评估,及早发现并规避风险。此外,还可采取增加担保机构等风控手段。”于百程建议,银行业机构也可以改变场景金融的模式,将资金直接放贷给消费者,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平台的道德和经营风险。
作为互联网贷款的一种,场景金融实际上已经进入监管视野,相关规范政策已在跟进之中。2020年7月,银保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就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定义与边界、外部合作等方面约定了详细的监管指引。
而针对特定的风险场景经营活动,地方监管部门也有出台具有针对性的通知。今年2月以来,深圳、北京、上海三地先后发布了针对住房租赁资金监管的文件,直指长租公寓平台“资金池”问题和“租金贷”资金监管问题。三地发布的文件有一个共同点,即严控“租金贷”拨付对象,限制企业“资金池”,规定“租金贷”资金不得拨付给住房租赁企业,只能拨付给个人。
11-08
11-07
11-06
11-05
11-04
11-01
06-21
06-11
03-14
08-18
04-25
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