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廖超(化名)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第二年,也是他第二次读大一。
这是因为廖超在上学期转了专业。2019年高考结束后,因为一分之差,廖超没能考入心仪的北航信息大类专业,而是选择了航空航天大类专业。入学一年后,出于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的超高兴趣,廖超觉得,自己还是更适合读信息大类下的计算机专业。
廖超在大二上学期结束后提交了转专业申请,并于下学期成功转入了信息大类专业,只不过由于专业跨度较大,廖超需要再从大一读起。
目前,大学普遍实行大类招生,即学生先录取进入学科大类,经过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再进行专业分流。在这种新的招生制度下,很多学生需要转专业。
北航今年将大类招生和转专业政策发挥到了极致。70多个专业方向,被整合成为航空航天、信息、理科和文科四个大类专业。在入学一年半以后,学生可以提出转专业,转专业不限次数,每个学期都可以申请。
2021年,一些高校进一步加大了大类招生力度,并放宽转专业限制,目的是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尽早找到自己感兴趣和适合的专业。
降级也要转专业
廖超本来就想读信息大类专业,但最终让他做出转专业决定的还是入学后一年多的学习,让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往后努力的方向。
“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可能绝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仅仅对某个专业有一个很模糊的了解。”廖超说。
廖超上完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以后,发现自己确实比较喜欢编程带来的成就感。“而大二上学期在原专业上的电路分析、工程力学、基础物理学实验等几门课,让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物理。在和同专业的学长聊天之后,我最终下定了转专业的决心。”
除了学术兴趣,未来的就业前景以及职业规划也是大学生转专业十分看重的考量因素。北京大学的陈妮(化名)在大一结束后,由心理学专业转入了工商管理专业。
陈妮表示,虽然对心理学有一定兴趣,但是考虑到工作前景和未来规划,以及自己比较喜欢应用型学科,最终决定转专业。
“去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所以取消了考试,在GPA(平均学分绩点)达标的情况下参加面试后就成功转入了工商管理专业。”陈妮说。
廖超转专业的过程也比较轻松。北航不同学院对考试成绩的要求不一样,计算机学院要求每门课不低于80分即可。比较高的门槛是课程要求,比如计算机学院要求学生在申请转专业之前修过概率统计。“主要因为课程要求的门槛,最后满足报名条件的人不是很多,没有超过名额限制,也就没有额外的考试或面试。”
“转出和转入学院审核通过后,我就正式转到计算机专业了。此外就是春季学期开始后办理了一些手续,比如学分认定、学籍系统更改、退课选课等,花费了一周多时间。”廖超说。
多名接受采访的转专业大学生告诉记者,转专业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种。
其一是对转出专业不了解,经过一年学习后发现不喜欢、不适合。
其二是本来就想读转入专业,但因为高考分数或其他原因,在入学时未能如愿以偿。比如,一名来自四川的常州工学院的学生说,他心仪的飞行技术专业不在四川招生,所以高考时特意选了飞行器制造工程这个相近专业,方便入学后转专业。
陈妮转入工商管理专业后,需要在接下来的3年里补修大一缺失的专业课,又要同步跟上本学期的课程。“相对来说课业压力会比较大。”
如果转专业学科跨度大、转入专业对专业基础要求高,那么学院会要求学生降级以更好完成专业课程。
中山大学的路遥(化名)从旅游学院转入了数学学院。“数学学院的学生高考数学成绩普遍在140分以上,他们的基础都很好,竞争比较激烈,但我从头开始的话,还是可以跟上的。”
降级转专业之后,虽然毕业时间相应要晚一年,但也给在新专业的学习留出了较充裕的时间。
转专业的多种形式
近年来,各高校普遍放宽了转专业限制,但各校转专业政策仍有明显区别。
在提起转专业的时间方面,大致分为三种:第一学期结束、第一学年结束、第三学期结束。
有的高校会对转专业进行一定限制。中南大学规定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需要符合这些条件:第一学年无课程考核不及格,第一学年所有教学环节(含全校性选修课),加权平均成绩(不含各类政策性加分)专业年级排名前25%。还规定,各专业转出和接收人数比例不超过专业总人数10%。
有的高校更为宽松。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白菲近日介绍,该校转专业报名不设条件、允许多次、多个学院、多个专业申请。转专业工作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报名时允许填报2个志愿学院、4个志愿专业。
有的高校公布了近年来转专业的成功率,比如中国农业大学近五年转专业平均成功率达72%,天津大学的成功率高于50%,中国科学院大学目前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满足率为100%。
“实际转专业的比例占录取学生的比例为20%多,因为大部分学生录取的专业就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也就不再申请转换专业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办主任冉盈志近日称。
转专业的形式有多种。首先,一些名校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在新生入校后会进行二次选拔,这是新生一入学就迎来的转专业机会。兰州大学在新生入学时,各基地班和会计学ACCA班面向全校新生选拔约400人。
其次,大类招生的高校一般在第一或第二学年后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可以在大类专业下自由选择专业。
当然,即使在专业分流前,学生也可以提出转大类专业;专业分流后,学生还可以既在大类专业下转专业,也可以跨大类专业转专业。
还有一种特别的转专业理由,即学生学业困难时,比如大连理工大学对入学时的专业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规定可有条件申请转出至适合的专业进行学习。
转专业也有例外,一般来说,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艺术类等特殊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不能转专业,今年各校强基计划也规定原则上不能转专业。
一些特殊专业也无法转专业,比如兰州大学规定护理学院不允许转专业,复旦大学规定俄语、朝鲜语、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不实行转专业。
还有的高校规定,不同校区之间不允许转专业。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这两个招生名称之间的专业不能互转,但大连理工大学规定,盘锦校区学习成绩位于大类或专业前3%的学业优秀类学生,可以申请跨校区转专业。
转专业政策需要完善
回想自己转专业的过程,廖超认为最大的困难是获取信息。“不论是转专业具体需要满足的条件,需要避开哪些‘坑’,还是转专业后各种手续的办理流程,都没有负责人来主动介绍,很多时候依赖于和往届转专业的学长学姐交流得来的经验。”
新专业不断设立,专业大类逐渐调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有的高校并没有及时更新学院的新增专业,同时对各专业的介绍也较为笼统和宽泛。而在采访中,多数学生都表示,学校官网是最直接也是最权威的获取意向专业信息的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实行“转出不限制、转入有要求”,即除特别规定以外,任何院系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同学提交转专业申请。也就是说,转专业政策的放宽倒逼了专业之间的竞争,如果一个专业建设质量不高,学生就会“用脚投票”。
一名地方高校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人员介绍,转专业政策的放宽,导致了专业间生源流动的加剧,而且生源的流动更多是从理工科专业向人文社科类专业流动,从传统专业向新兴专业流动,尤其出现了传统理工科专业生源流失严重的现象。
他介绍,转专业政策放宽之初,该学院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学生人数一度接近三分之一。
这倒逼学院做好本科专业建设,通过改革教研机构、实行导师制、开好第一门专业课等手段,让学生更好了解生命科学,更愿意学习生命科学。
由于每个专业接收学生的能力存在上限,而更加宽松的转专业政策刺激着想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更多,热门专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原本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的辅修、双学位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转专业的纠结。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今年将逐步实行双学位制,扩大辅修专业数量, 南开大学今年则开放双辅修,学生可选择一个分属于不同类别的专业进行双辅修。
10-31
10-30
10-29
10-28
10-25
10-24
02-28
09-08
11-28
04-23
11-09
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