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能源汽车SU7遭遇竞品碰瓷:智己L6发布会对比误标小米驱动技术,引发舆论风波

发布:2024-04-10
浏览157次

人红是非多。小米集团首款新能源汽车车型SU7于3月底发布后,就在小米的各种营销动作的推波助澜之下,热搜话题不断,一些同行更是“分外眼红”,各种夸张式的碰瓷操作,甚至给小米汽车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让小米也无法继续保持“沉默”。

例如,近日,上汽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智己汽车就趁着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高涨的时机,发布了旗下L6车型,并在发布会上直接与小米SU7 Max进行性能对比。不过,新车发布会上,智己汽车却不幸“翻车”。

据其发布会对比资料显示,小米 SU7 Max版本采用了前IGBT后碳化硅模块的电驱,智己L6则采用了前后双碳化硅电驱。只是,该对比信息随后即被小米官方认定为“错误标注”,并被小米公司发言人连发三条微博,敦促其进行公开道歉。

最终,智己汽车也因此“惹祸上身”,不得不拿出诚意,多次道歉才让舆论稍微得以平息。业内人士认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火”,足以印证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之激烈。不过,经此一“役”,原本热度逐渐降温的小米汽车,也继续留在了热搜榜,甚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赢家。反而是智己汽车,颇有一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挫败感。

针尖对麦芒,小米汽车或更胜一筹

据介绍,智己L6为All in上汽集团尖端技术的产物,此番也是来势汹汹。首发搭载“灵蜥数字底盘”、“第一代光年固态电池”等多项前瞻性智电科技。而且,在智驾、智舱和智控体验等全维度方面提升,该款车型也是智己汽车试图打破行业格局,打通新能源汽车向上进阶通道的载体。

此外,其智慧四轮转向系统,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 X芯片+高通骁龙8295芯片,从零到百公里加速仅耗时2.74秒,搭载准900V超快充光年固态电池,CLTC续航超1000公里等性能配置,以及预售价23万元-33万元,也为业界津津乐道。

不过,在小米SU7从预热到上市的一系列营销面前,智己汽车依然显得有些逊色,甚至在这一次公关危机中,也有失上汽集团的“大家风范”。例如,在核心的电机配置方面,智己表示小米SU7 MaX采用的前IGBT后碳化硅模块,但据小米公司发言人澄清,实际情况是,小米SU7 Max前后电机均为碳化硅。小米方面认为,这也确保了小米SU7 Max出色的性能和续航能力。

或许为了“圆场”,随后智己联席CEO刘涛通过个人微博表示:“由于产品信息的调研结果有误,发布会上有一处信息错误。小米SU7跟智己L6一样,都是前后电机都使用SIC碳化硅模块,小米SU7确实是我们非常尊敬的竞争队友!在此,我诚挚地向小米汽车和大家致歉。”

不过,小米对智己汽车这种“非正式”的道歉与使用“小米SU7与智己L6一样”这种依然碰瓷式的回应,并不满意。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小米汽车某产品经理已表示,小米SU7全系全域碳化硅,不仅前后电驱都是碳化硅,就连车载充电机(OBC)和热管理系统的压缩机都用了碳化硅。因此,智己汽车所谓的“与小米一样”,也非常值得推敲。

据众多车友评测,相比智己L6,小米的优势显而易见。例如,小米SU7第一场发布会和上市发布会,都着重强调小米全栈自研,尤其是一体化压铸,可谓一大亮点。据了解,一体成型的车身,没有焊接点,耐撞缓冲表现与安全性都相对更好。而且,没有了零部件松动等问题,异响出现的频率也随之降低。

虽然该概念是特斯拉早期率先完成了市场教育,将其带给了消费者,但是用在小米汽车身上,也深受“为发烧而生”感召的“米粉”欢迎。

“卖惨式营销”、“像素级模仿”VS 教科书级公关营销

众所周知,小米自诞生之日起,就将“粉丝经济”奉为圭臬,因此所到之处都散发着其先天性的网红体质与气质。而善于制造营销话题的小米,往往能够通过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关注度、曝光量。

抛开小米这次宣发小米SU7由浅入深,非常有节奏感的营销策划,小米在应对智己汽车的这次“对标事件”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例如,在敦促智己公司官方道歉方面,小米便非常有节奏地连发三条微博,并让智己汽车不得不正式道歉。

据媒体报道,小米公司发言人表示,智己公司在8日晚发布会上对小米SU7 Max关键参数进行错误标注,造成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为维护其公司合法权益、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小米声明了三个要点:

其一是小米SU7 Max前后电机均为碳化硅为客观事实,不容其他公司搬弄是非。

其二是对背靠上汽集团的智己汽车表示不满,认为如此谬误,要么是其专业能力缺失,要么是刻意造谣抹黑,且在大量网友公开提醒该信息可能存在谬误时,智己汽车并没有及时修正,因此小米认为,该类行为有损上汽集团的声誉,甚至与集团一贯坚守的价值观有所背离,令人不解。

其三是对于行业竞争,小米的态度非常明确:欢迎良性竞争,但是强烈反对歪曲事实甚至抹黑对手。此外,小米表示其已完成取证,做好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准备,并敦促智己公司立即公开澄清并向被其误导的公众正式道歉。

通过小米对于该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出,原本因为友商碰瓷而受到负面影响的小米,并没有让智己汽车如愿以偿。该事件也以智己汽车官方两次发文道歉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