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欧洲及日本都实行了量化宽松(QE)的货币政策,但是这三个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至今仍然处在低位。
通胀,即社会商品和服务整体价格上涨,从本质上而言是由社会总体供需决定,供大于求则整体价格有下降趋势,供小于求则整体价格有上涨趋势,QE没有导致通胀的原因在于QE在运用中没有使得社会总体需求大于供给。
进入2018年,这个令全球央行都伤透脑筋的“无通胀”问题可能峰回路转,通胀似乎终于要来了。
全球开启新通胀周期
近期发达国家通胀数据均呈现上行的态势。数据显示,美国1月CPI同比增长2.1%,1月核心CPI同比增长1.8%;日本1月全国CPI同比增长1.4%,欧元区1月核心CPI初值同比增加1%。除欧元区外,美国和日本的CPI数据均超市场预期。同时,美国白宫公布了2019财年共计4.4万亿美元规模的年度预算计划。业内人士认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对通胀的担忧。
回顾美国通货膨胀率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处于低位,而2018年开始通胀有复苏的迹象。这一波通胀上升,先是来自油价的稳健反弹,由2016年初的低于30美元,一步步跃上50美元,如今站稳在60美元上方;此外,美国就业市场维持稳定,失业率一直处于5%以下。而从历年的经验看,需求复苏是温和通胀产生的必要条件。物价涨幅在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觉醒,该曲线是经济理论的基石,表明当失业率下降时,物价就会上涨。
供给缩减推升通胀
中国自2015年11月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2016-2017年两年期间钢铁去产能已经超过1.15亿吨,今年如达到3000万吨去产能目标,将提前完成“十三五”钢铁行业去产能的要求。“十三五”煤炭行业要求淘汰落后产能8亿吨,煤炭行业在2016-2017年已经淘汰的大约剩余3亿吨左右,煤炭行业今年1.5亿吨去产能目标也比预期的力度大。
由于供给侧改革,2017年国内黑色、有色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大涨,成本上升也带动中下游家电、汽车、白酒、啤酒、乳品等消费品纷纷提价。
不仅是黑色金属,基础原材料、基础金属也是如此,几年前大宗商品价格大跌导致的投资、产能压缩将持续显现效力,供应平衡甚至供应缺口将成为商品价格上涨的动力。
2017年第四季度,OPEC和俄罗斯联手限产推升油价也是最经典的供给收缩案例,在这个问题上,就连海湾地区的宿敌们的立场也竟然空前一致。
无独有偶,据市场消息,2月22日泰国农业部部长格勒萨达也表示:农业部拟计划在全国3百万莱橡胶园暂停割胶3个月,时间为今年5-7月,若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农业部计划将拨款135亿泰铢来弥补这3个月胶民们的经济损失,按照每公斤37泰铢的价格、每莱每月将按照1500泰铢的补偿标准来进行。此计划尚在商议阶段,接下来将与泰国发展研究科学院、泰国内政部等单位于2月28日开会协商,预计1个月内可以得到结果。这三个月的时间也可以使得市场上减少20万吨橡胶,促使橡胶价格上涨。
10-31
10-30
10-29
10-28
10-25
10-24
04-18
02-24
05-25
07-13
08-10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