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稳投资方面,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在发布会上表示,在各项政策举措推动下,2020年全国投资增速逐月逐季回升向好,从去年4月份开始当月投资增速连续9个月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投资增长2.9%,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据介绍,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聚焦四个方面
可以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对全年稳投资的效应明显,那么,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将围绕哪些领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做好项目准备方面,有哪些工作安排?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袁达在发布会上表示,一是突出重点领域。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扩大有效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系统性布局,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积极推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强枢纽机场和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实施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加快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补短板方面,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科研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二是加强项目储备。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加快谋划储备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提高项目成熟度和储备质量。进一步深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各项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办理进度,推进项目及早开工建设,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继续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更加突出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积极做好专项债券项目有关工作,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进度,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四是激发民间投资。巩固和深化“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成果,持续推动投资审批权责“一张清单”、审批数据“一体共享”、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国新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光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重大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一是在传统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短板领域,包括在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投资。二是“两新一重”领域,主要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建设数字中国。
三是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包括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以及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四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主要包括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关工程,配合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助力建设制造强国。
金融支持方面,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一方面是对项目融资的支持及给予优惠政策,即可以在专项债、ABS、REITs等金融工具,以及PPP模式使用等方面给出更多的支持措施,并积极推进政府产业基金、保险公司等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主体参与项目投资。而另一方面是对市场中的主要投资主体的支持,在方法上,除了管理层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地方产业基金对参与项目投资的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资金配套之外,进一步优化IPO和债券发行注册制制度,在金融产品使用方面给予建设型企业、配套服务型企业更多的优惠措施,也将有助于将社会资金引入到重大项目建设领域。
有效盘活存量资产
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激发民间投资方面,袁达表示,要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引导银行积极增加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规模和比例,降低民间投资负担。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如何更好助力民间投资,唐川表示,从大环境来看,民企的发展、民间投资的引导仍需要国家管理层给予政策支持。在减税降费政策、放宽行业准入等方面仍有必要继续加大力度。同时,在融资支持方面,可以进一步延续并落实2020年的主要政策,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把针对小微、民营企业的定向降准、降息工作落实到位;并优化“注册制”,以加强资本市场的产品发行效率,让民营企业可以更为高效地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同时,也可引导地方产业基金对民营企业、民间投资主导的项目进行切实的扶持。
徐光瑞表示,助力民间投资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稳定预期,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充分落实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资本金比例要求等政策,对各类资本一视同仁,形成社会良好预期。
二是协调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专项债、PPP等模式支持新基建,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配合降低融资成本、减税降费、加大对研发成本补贴等方式助力制造企业创新发展。
三是继续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高科技企业开展并购、上市、发债时应予以更多有效支持,配合国家政策激发银行、保险等资金活力,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担保基金以及知识产权抵押等创新方式助力企业创造高质量的有效供给。
10-31
10-30
10-29
10-28
10-25
10-24
11-14
05-07
04-10
06-14
04-30
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