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消费金融2020年业绩最全盘点:招联全面赶超捷信跃居第一 行业净利润分化明显)
年报季收官,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20年业绩浮出水面。
招联消费金融一骑绝尘,总资产、营业收入赶超捷信消费金融,跃居行业榜首,净利润继续保持第一名的位置。捷信消费金融表现不佳,资产规模收缩的同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位居前列,分别是-35.16%、-89.22%。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四分之三以上的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有所扩张,三分之二的营业收入有所增长,净利润表现为亏损的仅有苏宁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
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消费金融公司上半年业绩大受打击,下半年有所回暖。同时,平安、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入局消费金融领域以及民间借贷利率上限新规、监管评级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搅动了原有的消费金融行业格局。在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看来,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体现为综合能力的竞争,包括资金端的多元化和成本,资产端的客群质量和收益水平,以及技术赋能和风险控制能力等。
76%的公司资产规模有所扩张,招联跃居第一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信息,目前共有28家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在20家公布了2020年总资产数据的消费金融公司中,11家消金公司总资产在百亿之上,占比超过一半。其中,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达1083.11亿,是唯一一家总资产上千万的公司。资产规模不足50亿的公司有5家。其中,北京阳光消费金融、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是2020年开业,开业时间不足一年。
从排名来看,总资产规模前三甲仍然是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紧随其后。不过,招联消费金融已经超过捷信消费金融,从第二名跃居第一位。总资产数据表现可谓一骑绝尘,分别是第二名捷信消费金融、第三名马上消费金融的1.66倍、2.06倍。
相比于2019年,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增长16.84%,达到千亿级别;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下降37.62%,从1045.36亿缩减到652.07亿。“一进一退”之间,捷信消费金融失去了龙头地位。
不过,资产规模收缩幅度最大的公司并非捷信消费金融,而是苏宁消费金融。相比于2019年年末,苏宁消费金融总资产由38.5亿缩减至23.93亿,下降幅度为37.85%。此外,海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略有收缩,下降幅度分别是1.36%、4.25%。在同时披露2019年和2020年总资产数据的公司中,除上述4家规模有所收缩外,剩余13家均表现为扩张,占比超过76%。
于百程分析,“总资产的变化反映出消费金融公司的整体扩张情况,目前因为只有18家披露数据,其中有4家下降,且包括捷信和马上两家第一梯队公司。而在2019年总资产下滑的公司均为中小型公司。因此,疫情和行业竞争态势的变化,影响了消费金融公司2020年的规模扩张,行业整体规模的扩张或将继续谨慎。”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统计,2020年上半年总资产出现扩张的公司占比仅有27%,2020年年底情况有所好转。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认为,尽管2020年遭遇疫情,但数字经济的红利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加速了数字化转型,使消费金融公司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此外,去年下半年出台了多项利好消金发展的政策,例如获准信贷收益权转让、增加消金资本补充渠道等,总体而言,消金行业仍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营收冠军与末位相差近30倍,捷信降幅最大
在15家披露营业收入指标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招联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营业收入超过百亿,还有6家消费金融公司营业收入不足10亿,分别是湖北消费金融、四川锦程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有趣的是,排名第一与最后一名的营收成绩相差接近30倍。
一定程度上,营业收入与业务规模息息相关。虽然上述6家消费金融公司营收排名靠后,对应的业务规模也相对较后,但是除苏宁消费金融之外,营收相比于2019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苏筱芮向记者表示,“影响消费金融公司营收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股东资质与实力,获客策略和风控能力,尤其是对场景风险把控的能力。”
与总资产规模排名类似,营收前五名依次是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相比于2019年的排名,招联消费金融以128.16亿元的营收成绩,赶超捷信消费金融112.32亿元,跃居第一。
但从营收同比数据来看,情况较为乐观。同时披露了2020年和2019年营业收入数据的15家消费金融公司中,10家表现为同比增长,5家为同比减少,即三分之二的公司营收有所增长。其中,盛银消费金融同比增长幅度最大,达104.142%;捷信消费金融同比下滑幅度最大,达35.16%。
捷信消费金融一度稳居行业第一的地位,但也正是由于其庞大的线下业务体量等原因,使其数字化转型艰难,开始掉队,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近日,受业绩不佳、多名高管变动、捷信集团大规模亏损等多重因素影响,联合资信将捷信消费金融主体及“19捷信消费金融债01”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称,上述事项对公司组织架构管理、经营策略及未来战略发展方面未产生重大影响;且公司制定了以数字化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转型战略,目前经营策略正处于调整转型期,故主动提升风控标准、收缩贷款规模,导致资产负债规模收缩。
于百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营收看,招联、捷信、马上、兴业四家营收规模在第一梯队,捷信和马上两家同比下降,与资产规模的变化方向一致,同时与产品利率的下降有关。部分中小型的消费金融公司营收增长速度依然迅猛,主要是因为业务范围拓展依然存在空间,但整体上增速也在回落。”
8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上升,苏宁消金、阳光消金亏损
净利润是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除苏宁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外,其他17家披露了2020年净利润的消费金融公司均表现为盈利。其中,北京阳光消费金融于2020年8月开业,开业时间较短。不过,同年5月开业的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已实现盈利109万。
在于百程看来,营收增长的放缓,也对利润形成影响。其中阳光消费金融因为新开业,2020年亏损0.96亿,这是因为新公司业务还未形成规模,收入有限不足以弥补产品、技术、人员等的投入,属于正常现象。影响利润的因素更多元,包括营收,资金成本,获客成本,运营成本,拨备计提等。
对于盈利转为亏损4971.8万元的原因,苏宁消费金融解释称,业绩下滑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受疫情影响,导致资产规模下降,公司展业方式的调整及加大科技服务投入,使其营收与2019年持平。另外,由于监管要求,平台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所以公司当期亏损。最后,公司降低服务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台的收入。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净利润排名变化相对较大。前三名分别是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而2019年排名第二的捷信消费金融滑落至第八名,净利润为1.36亿。具体来看,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是16.68亿、13.50亿、7.12亿,分别是捷信消费金融的12.26倍、9.92倍、5.24倍。
从净利润同比情况来看,可以用云泥之别来形容。在17家同时披露2020年和2019年净利润数据的消费金融公司中,8家表现为同比增长,9家表现为同比下降,基本对半分。其中,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和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6.40%、107.83%,增幅均超过100%;上海尚诚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降幅均超过80%,具体分别下降80.47%、84.50%、89.22%、591.67%。
对此,苏筱芮表示,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仍牢牢把持住用户及流量,形成自身的竞争壁垒,而尾部小型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面临头部企业的强势占有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新进入的实力玩家就存量资源瓜分市场份额,其处境将更为被动,总体看,在各类型机构中,银行系消金公司仍保持稳健态势,而部分消金机构业绩下滑或受股东经营状况的影响。
11-08
11-07
11-06
11-05
11-04
11-01
08-07
10-09
01-04
10-08
06-13
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