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齐心协力,十年奋斗。京津冀合奏乐章的深度协调发展,在这片22万平方公里的北方热土上越来越响亮。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座谈会,描绘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今年,这一国家战略进入了实施的第九年。在此期间,从交通网络到生态环境,从产业到公共服务,三地坚持互补优势、互利共赢、稳步推进,从散落的珍珠加速串联“项链”高质量发展画卷不断铺展,走出科学协调发展之路。在三地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尖端产业军团不断壮大,产业联动不断开花结果,而且自主创新显著加快,发展势能不断积累,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达到更高水平。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和资本版图正在由大到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演变。“瓣瓣不同,但瓣瓣同心。”在共生共荣的沃土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主体播下优质发展的种子,绽放协同之花,酝酿创新之果,一幅世界级的城市群画像加速浮现。京津冀调开启互拥抱,地理上依靠燕山和渤海;历史上贾儒相通,文商交融。近十年来,随着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三地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今年6月24日,京冀北运河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随着船只鸣笛起航,鸟儿经过水面,乘船进京来冀成为现实。水路只是京津冀交通联系的一维。十年来,陆海空齐作为城市发展中人流和物流的重要渠道,加快了京津冀立体交通网络的建设。它不仅包括几十条连接铁路的轨道交通,还包括以大兴机场投运为标志的津冀港口群和机场群。随着一小时交通圈的基本形成,三地的发展逐渐从空间一体化向时间同城化转变。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三地走向无缝连接。这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奠定基础。东方破晓,首衡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人声鼎沸,8000多家商户开门接客。这是北京农业批量产业解决的第一个项目,辐射范围包括13个省市,去年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一方面是“面向华北,辐射全国”另一方面,定位低于北京的运营成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京津商户二次创业。“香蕉大王”,“萝卜大王”等待第一批转移商户,早看晨曦,晚伴夕阳,不仅经营蒸蒸日上,而且实现了在配套社区扎根。工业是缓解北京非核心功能的重要产业。今天的首钢总部,已经离开北京大本营来到唐山曹妃甸。留在北京的首钢滑雪跳台已成为首钢滑雪跳台“双奥之城”北京的标志性奥运遗产。公司人士向记者介绍,10年来首钢人最骄傲的是两次转型,一是从两次转型开始,一是从“山”(北京西山)到“海”(渤海岸边),另一个来自“火”(钢熔炉)到“冰”(冬奥会场)。
“公司不仅推动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而且通过与河北企业合资建厂,与钢铁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该人士说。近年来,沧州现代第四工厂总投资74亿元,河北京汽车制造基地总投资42亿元……已相继竣工投产,京津冀三地产业联动开花结果不断。截至2021年底,河北已有4万多个基本单位从京津转入。光大银行金融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京津冀协调发展是解决新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的成功实践。“在京津冀经济圈,北京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技术研发水平高;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研发转型能力强;河北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从点到带,从带扩面,最终向高质量协调迈进。”他说。深度协调发展要不断开启新天地,需要更好的营商环境适应。去年以来,天津市津南区政务服务办公室与北京市顺义、河北省张家口等京冀区县合作,建立了京冀区县合作关系“异地受理,代收帮办,远程办理,协同联动”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三地政务效率,解决异地办事问题“两头跑”问题。北京市副中心与廊坊签订了政府服务框架协议,500多项事项实现区域通办。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配合下好一盘棋。京津冀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都离不开中央的脉搏定位。从成立京津冀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统筹指导,到印发《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描绘宏伟蓝图;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作为“千年计划,国家大事”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了解京津冀协调发展情况,京津冀协调发展持续稳定,谋定后动。地缘相连,人缘相亲。随着京津冀政府服务改革的深化,产业解决方案不断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相继开放,越来越多“融合红利”正在蓬勃释放。在北京100公里外的天津滨海中关村(000931)科技园企业办公区,办公楼一排排,安静祥和。然而,一场扩大先进产业军团的竞争却暗流涌动。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让有创新梦想的人不分心、自信、热情地投身创新事业。中国的动能转化和高质量发展将得到实现。”受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的双重祝福,科技园已吸引3000多家企业注册,注册资本超过1400亿元。据这里负责人介绍,科技园主要围绕智能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打造“3+1”产业体系。建设面向未来的先进产业新体系,是京津冀新征程的重要方向。以北京为例,未来五年,巩固和完善先进产业模式,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更多独角兽和专业新企业。同时,还将培育几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万亿产业集群,打造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华兴证券总经理项伟认为,与全国其他经济圈相比,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北京有许多新兴技术和硬技术企业的总部。创业氛围良好,交通便利,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全国人才聚集,创新土壤肥沃。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制造业优势相比,依赖土地、工厂、物流等因素的行业对芯片设计、大数据算法等人才更具吸引力。”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地区已有589家国家级专业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国的12%以上。
先进产业军团陆续释放澎湃活力,资本市场加持应运而生。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问世,进一步拓宽创新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自成立之日起,北交所建设按快进键。仅74天就有效完成了制度规则、主体设置、技术体系、市场培育、投资者开户等准备工作。数十项制度规则相继实施,首批81家上市公司集体亮相,多层次资本市场增添了新的风景。从近300天的运行来看,市场整体运行稳定,发行审计工作稳步推进,储备上市企业资源充足,机构研究趋于频繁,公共基金参与投资热情上升。目前,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已满百家,京津冀公司家数为16家。随着科技创新委员会的上市,泰祥股份即将转入创业板。北京证券交易所和沪深证券交易所通过转让这一关键制度,正在实现优势互补,三大交易所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快完善和连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京津冀地区政策加持时有新举措。去年年底,北京发布了科技创新中小企业育英计划。入库企业可获得北京与国家股权转让系统、北京证券交易所为企业提供的上市和上市专项服务,加快科技创新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天津金融局、天津证监会等单位共同建设了北京证券交易所(新三板)天津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今年,基地将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实现进入“拟上市梯度培育企业库企业”服务全覆盖。
11-08
11-07
11-06
11-05
11-04
11-01
01-15
11-19
11-27
08-11
03-20
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