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国内新药,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上海张江科学城企业家陈李团队研发10年,向监管部门提交148盒、1200多册、36万多页药品上市申请材料,装满标准容器。
令许多人惊讶的是,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来完成如此艰巨的研发工作。陈丽依托张江科学城开放创新生态共享实验仪器、样本数据、科研人才、生产车间,开发了世界上第一种糖尿病口服新药。今年9月30日,该新药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一种创新药物,并获批上市。
受益于张江科学城良好创新生态环境的不仅仅是陈丽的团队。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21年药品评价报告》,去年中国通过了47种创新药品,其中7种来自上海张江。
张江科学城是上海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和国家科技高地。其前身张江高新技术园区于1992年7月开放。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建设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2018年5月,张江高新技术园区更名为张江科学城。目前,规划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的企业2.3万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800多家,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为主导产业,创新资源不断聚集,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一直关心张江科学城的发展。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张江科学城时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挥好作用“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际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阅读《上海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努力建设共治共享的创新生态社区”“创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强化源头功能”“积极协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开放共享”,引人注目。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已有19438台(套)单价超过30万元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总价值252.1亿元。
2021年,张江科学城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全党全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20大精神热潮中,记者走进这片充满活力的创业热土,感受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张江实践,聆听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奋斗故事。
共享实验仪器
“不需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平台,不需要购买仪器设备,只要一个想法可以提包创业,中小企业也可以使用大型科学设备”
电子束竞相爆发。在上海光源科学中心432米长的环形隧道中,它瞬间释放出亮度比X光机高出数亿倍的同步辐射光,使科学家能够区分头发直径的万分之一“火眼金睛”。走进这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来自世界各地的研发团队活跃在试验线站,华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就是其中之一。
“在过去,分析一个蛋白质分子结构需要几年的时间。现在在网上申请上海光源做实验,2分30秒就能完成识别。”陈李说,他的团队没有自己的实验室。经过10年的研发,他完成了36万多页的新药上市申请材料,这些材料的总结和装订是毗邻上海光源科学中心的车库。
关闭开关,拉动开关,卷帘门“哗啦啦”上翻后,陈丽成千上万的想法打开了。2011年,他辞去了世界500强制药公司的高管职务,在张江科学城爱迪生路275号车库定居,开始创办华陵医药。“中国引领医药创新”-墙上的八个大字在狭窄的车库里格外醒目。陈丽在海外留学多年,把回国创业的初衷寄托在公司名称上。“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人,但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是欧美人研发的。”陈立暗下定决心要开发中国人自己的创新药。
陈丽的信心来自一种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被称为多格列艾汀,可以调节人体血糖的稳定平衡。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许多著名的制药公司都开展了葡萄糖激酶药物的研究,但最终没有成为一种药物。强大的大企业仍然如此,近半百的陈丽能做到吗?他的朋友们为他汗流浃背,大多数投资者在听了陈丽的想法后摇了摇头。
投资高、周期长、产出低、创新药物研发难度大。陈丽既缺乏雄厚的资本,也没有技术团队。除了他,公司成立时只有一叫华云峰的司机。“同行们经常开玩笑说,华医药是华师傅带领陈力创业的。”陈丽这么开玩笑。他每天早出晚归,终于拿到了500万元的投资,但与几百万元的仪器购买费相比,还是杯水车薪。没有仪器设备,如何进行实验?
“大院大所的大门向你敞开!”张江科学城了解到陈丽的情况后,派出专门的班级进行现场辅导。陈丽只需登录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网站,一键查询近千家科研单位的共享仪器信息。主要技术指标一目了然,单次使用价格从几百元不等。“踏破铁鞋找不到地方,得来不费时间。”陈丽的网上申请很快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接受,166台原值50多万元的大型仪器向社会开放。
“仪器设备是真正的重资产,在科研经费中占主导地位。”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侯金表示,过去部分科研设施和仪器往往部门化、单位化、个性化,利用率不高,但许多中小企业买不起,因为价格昂贵。
能否拥有科技资源“流动”提高利用效率?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向社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意见》,提出推进非秘密、无特殊限制的科研设施和仪器向社会开放。据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开放共享单价3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19438台,总价值252.1亿元,注册用户130.8万人。
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开放共享解决了陈丽的迫切需求,但科研机构也有自己的课题。一旦使用时间重叠,企业就必须排队等候。如何加快研发速度?张江科学城投资建设了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拥有100多种大型仪器。标准套餐中的实验仪器可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陈丽还租用了400平方米的孵化实验室。目前,该平台已为1500多家单位提供100多万次专业检测服务。
“不需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平台,不需要购买仪器设备,只要一个想法可以提包创业,中小企业也可以使用大型科学设备。”陈李说,为了让中小企业更负担得起,上海还推出了科技创新券,可以用共享仪器使用费发票支付补贴。2021年,上海向1555家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发放了4.6亿元的科技创新券。
共享样本数据
“整合分散资源,打造共享平台,全国六大卫星库一键检索,睡眠数据逐渐成为科研富矿,创新要素加速流动、聚集、转化”
“今天,欢迎记者朋友和我一起去配钥匙。”华云峰把车停在复旦大学药学院旁边的一栋蓝白相间的建筑前,拔出车钥匙。“如果把疾病当作锁,药物的目标是锁芯。新药的研发就像锁匠的钥匙。我们必须从成千上万的化合物中找到最适合锁芯的。这一次,我们来到这里的国家化合物样品库配钥匙。”
这样一个专业术语,司机为什么能脱口而出?创业初期,陈力作为公司唯一的研发骨干,缺乏技能。华云峰开了12年出租车,清理了上海街巷的门,承担了送实验样品、收到检验报告的任务。华云峰在各大科研机构跑了11年,也学到了很多专业术语。
11-08
11-07
11-06
11-05
11-04
11-01
08-30
05-06
11-02
03-22
03-06
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