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要积极化解产能,一边又面临着美国的关税威胁,中国的钢铁产业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
据英国《金融时报》26日报道,中国钢铁企业正在通过把生产转移到东南亚来获取新的市场。目前,中国钢铁厂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投资建厂的案例越来越多。
据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消息,日前,该公司建设的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兴业有限公司2号高炉成功点火投产,标志着该厂两座4350立方米高炉工程顺利完成。
该钢厂是越南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总投资额为230亿美元,最终规划产能为2185万吨,一期工程产能为710万吨。
《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企业还对钢铁相关产业进行了投资,比如铁矿石和镍。
镍是生产不锈钢时需要的一种原材料。
据报道,青山控股集团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CDB)的一笔3.84亿美元的贷款,该集团为印尼一家年产能为150万吨的低品级镍冶炼厂的扩建项目提供了资金。
河北新武安钢铁集团和中国国有大宗商品巨头中国五矿集团旗下的建筑公司中冶海外,正合作在马来西亚建设一座包含焦化厂、水泥厂和钢铁厂的30亿美元的资源综合利用型钢铁企业。
《金融时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观点称,中国钢铁生产商把目光投向海外的最大原因,是希望能够直接在快速增长市场生产和销售。
的确,东南亚钢铁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东南亚是全球钢材主要进口市场。
据中国钢铁网报道,世界钢铁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泰国净进口钢材126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钢材净进口国;越南净进口钢材1230万吨,列全球第三位;其他东南亚国家中,印度尼西亚净进口钢材870万吨,菲律宾净进口钢材730万吨,马来西亚净进口钢材600万吨。以上东南亚5国2017年钢材净进口量达到4690万吨,东南亚区域内钢铁供需不平衡由此可见一斑。
在需求方面,东南亚地区各国经济起步相对较晚,经济基础普遍相对薄弱,特别是钢铁产业发展滞后。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工业产业链分工的持续调整,东南亚地区廉价的人力资源等要素吸引了大批投资,使区域内工业化进程加快,以满足内需为主的建筑业和以满足外需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加工业快速发展,带动钢材需求不断增长。
据估计,东盟10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2017年钢材需求量达到7000万吨,2018年有望增长到8000万吨。
在供应方面,东南亚地区钢铁工业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炼铁产能屈指可数;炼钢以电弧炉炼钢为主,产能非常有限;轧钢能力相对较大,并且经过近些年达到持续投资,产能增长迅速,但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钢材深加工能力不足。
因此,长期以来,东南亚地区轧钢厂更愿意从国外进口低价钢坯轧材,从而造成区域内炼铁、炼钢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据统计,近10年来,东盟国家粗钢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逐渐由80%下降到不足50%的水平。
其次,中国钢材出口东南亚市场压力陡增。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7年,中国出口钢材约7541万吨,同比减少3308万吨,下降30.5%;向东盟出口钢材2325万吨,同比减少1569万吨,下降40%。不过,即便出口量大幅下降,东盟仍是中国最大的钢材出口目的市场,2017年中国向东盟出口的钢材数量占出口总量的30.8%。
向东盟出口钢材数量大幅下降的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压缩钢铁产能成效显著;
二是2017年国内钢材市场大幅回暖,价格节节攀升,钢铁企业出口压力和意愿都有一定程度下降;
三是东盟本土钢铁产量增长,以东盟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越南为例,2017年,越南粗钢产量达到1150万吨,较2016年增加了380万吨,列全球第18位。
不仅要面对本土钢铁企业的竞争,中国钢铁产品在东南亚市场还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挤压。在中高端产品领域,日本、韩国产品优势明显,且这两个国家都十分看重东南亚市场的发展潜力,中国钢铁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日韩产品在东南亚市场上的地位。
质优价廉是中国钢铁产品驰骋东南亚钢材市场的一大优势,但近年来,独联体国家由于原材料成本低廉、钢企垂直整合、货币贬值等原因,成本优势凸显,即使运输距离较远、运费较高,其价格依然对东南亚钢铁市场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2017年,独联体国家对东盟出口钢材约500万吨,仅比2016年下降20万吨左右,下降幅度远低于中国,可见其在东南亚市场已经形成了竞争优势,并且占据了稳定的市场。
实现“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共赢
事实上,在对中国进口钢铁产品的态度上,东南亚各国可以说是“既爱又恨”。一方面,本国经济发展需要中国质优价廉的钢铁产品做支撑;另一方面,又怕大量进口中国钢铁产品影响到本国钢铁产业的发展。
《金融时报》援引能源和大宗商品信息集团标普全球普氏(S&P Global Platts)的高级总编辑保罗•巴塞洛缪(Paul Bartholomew)的话指出,“随着许多国家得到发展,它们希望能自给自足,希望能拥有自己的钢铁产业”,尽管全球范围内钢铁已经产能过剩,这种对自主制造的追求仍在持续。
所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钢铁产业可以实现“垂直互补”。
当前,中国钢铁产业积累了很多技术、生产、规划、施工等方面的经验,而东南亚钢铁市场正蓬勃发展,需要“中国经验”为之助力,再加上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依托,双方完全可以实现互补、互利的共赢发展。
同时,中国钢铁企业和下游用钢企业可以借助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利用有效金融手段,规避潜在风险,在东南亚直接投资或与本土企业合资建厂。
目前,东南亚地区各国建筑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急缺钢材,加之钢铁产业链中炼铁、炼钢能力依然明显不足,而这些正是中国钢铁企业产品和技术比较成熟的领域,为中国钢铁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共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1-01
10-31
10-30
10-29
10-28
10-25
03-10
06-06
09-15
02-05
12-26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