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停摆”,随之而来的是全球失业大潮。包括航空业、旅游业、服务业等诸多行业受到了冲击,各种减薪裁员、公司倒闭事件屡屡出现。如今,疫情的阴霾仍未消散,全球劳动力市场已经开始了艰难的自我修复之路。国际劳工组织本周发布的《国际劳工组织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之后,全球劳动力市场初现复苏迹象。2021年的最新预测显示,随着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大多数国家将在下半年出现相对强劲的复苏。不过,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盖伊·赖德表示,虽然复苏迹象令人鼓舞,但十分“脆弱”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赖德强调,任何国家或群体都不能独自实现复苏。与此同时,需要看到疫情对全球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而长远的,居家工作人数或将持续增长,这使得解决居家工作者及其雇主面临的问题变得更加迫切。
疫情导致“失业潮” 全球劳动收入显著下降
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年度数据估算,与2019年第四季度数据相比,2020年全年全球工作时间减少了8.8%,这些损失的工作时间主要由就业者工作时间减少和就业损失造成。假设每周工作48个小时,则相当于减少了2.55亿个全职工作岗位,这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损失的工时多出约4倍。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对不同部门产生了不均衡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中,按行业看,受影响最严重的是住宿和餐饮服务业,就业率平均下降了20%以上,其次是零售业和制造业。相比之下,信息和通信以及金融和保险领域的就业在2020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实现了增长。采矿、采石和公用事业领域也出现了增长。国际劳工组织强调,如不采取纠正措施,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和劳动者可能会在复苏中掉队,导致不平等现象加剧,“K形复苏”的形势让人深感担忧。所谓“K形复苏”即富人阶层将迅速从疫情引发的金融“寒冬”中恢复过来,保住自己的工作,并随着资产价值如股市的上涨而获利。然而,蓝领工人等收入较低的群体却会承受裁员的冲击,并可能面临持续多年的财务困境。
与此同时,这些大规模的就业损失还伴随着全球劳动收入的下降。国际劳工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前6个月,由于处于疫情暴发高峰期,全球月工资水平呈下降态势。未来一段时期,疫情带来的巨大工资下行压力将持续存在,其中,妇女和低收入工人工资受到了更严重的影响。报告考察了136个国家在疫情之前的工资趋势。在疫情防控期间,全球实际工资增幅在1.6%至2.2%之间波动,亚太地区和东欧的实际工资增幅最快,北美、北欧、南欧和西欧的实际工资增幅却慢得多。总体而言,2020年全球劳动收入下降8.3%,相当于3.7万亿美元或全球GDP的4.4%。
赖德表示,疫情加剧了不平等,并造成了破坏性的贫困和经济社会不稳定等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必须以人为中心,应充分考虑保障就业和企业工资政策可持续性,同时解决不平等问题。
疫情重塑劳动力市场 居家工作人数或将持续增加
随着全球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创中逐步恢复,劳动力市场的行业结构已经被重塑。疫情之前,全球约有2.6亿名居家工作者,占全球就业人口的7.9%,而疫情蔓延后,居家工作人数急剧增加。国际劳工组织报告表示,在2020年疫情大流行的前几个月,估计有五分之一的劳动者居家工作。2020年全年的数据暂时还未可知,但这一数据预计将比前一年大幅增长。
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在中低收入国家,几乎所有居家工作的人(90%)从事的都是非正规工作。报告指出,居家工作者难以享受与其他劳动者同等水平的社会保护。他们也不太可能加入工会或受到集体谈判协议的保护。目前,只有10个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批准了旨在促进居家工作者与其他工资收入者享有平等待遇的第177号公约,也很少有国家出台全面的居家工作政策。在许多情况下,居家工作者被归为独立承包商,因此被排除在劳动法规监管范围之外。
不仅如此,数据显示,长期持续的居家工作者收入更低。在英国,居家工作者的平均收入较在外工作者低13%;在美国低22%;在南非低25%,在阿根廷、印度和墨西哥约低50%。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在未来数年,居家工作可能会变得更加重要,并建议提高居家工作的可见度,通过扩大法律保护范围、改善合规、推广书面合同、提供社会保障等方式促进居家工作者向正规经济过渡。
11-08
11-07
11-06
11-05
11-04
11-01
01-13
05-04
06-19
06-14
10-07
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