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的新一轮产能扩张,对于制造装备的需求正发生巨大变革。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0高工锂电年会上就表示,极限制造创新目标要从ppm级别向ppb级别提升,从6西格玛进一步向9西格玛靠拢。
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对于中国锂电设备企业是巨大的挑战。
科瑞科技总经理李晓波认为,为迎接新一轮动力电池扩产周期,备战TWh时代,国产装备企业还需在技术研发及产品性能、智能制造下功夫,完善设备的稳定性、精度等,并积极探索成本控制、质量把控及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协同合作。
锂电设备四大发展趋势
一、设备国产化率大幅提升,动力电池单产线产能投资快速下降,设备国产率超9成。
整体来看,2015年到2020年锂电设备市场容量大幅提升,需求规模由120亿元提升至2020年超280亿元,增长了近2.5倍。
同时,每GWh设备的投资额也在大幅下降,2015年每GWh产线的设备投资金额约8-10亿元,到2020年该数据变为2-2.3亿元/GWh,出现了约4倍的降幅,且有望继续下探。
设备的国产化率水平逐渐提高,2015年70%,到现在很容易实现90%的国产化率,未来100%也是可预期的。而且卷绕机、装配线等关键设备技术已逐步进入海外供应链。
二、技术逐步成熟,性能大幅提升。国产涂布机、卷绕机等关键设备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
国产锂电生产设备的技术和性能大幅提升,如涂布机宽幅从500mm、800mm到1500mm,且持续快速上升,并且涂布机速度也有接近5倍的提升,PACK生产效率也有近6倍的提升。
不过,国产设备的稳定性和精度较国外设备还有些差别。如圆柱电池的装配一直是国内设备厂家心中的痛,装配速度与日韩企业有较大差别,并集中在设备的稳定性和精度上。
但在价格、交期及售后服务等指标上,国内设备企业均大幅领先国际竞争对手。
三、日韩电池企业导入中国设备。
全球锂电设备企业主要分布在中日韩,日韩发展快,技术相对先进,中国凭借新能源汽车市场带动,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电设备市场。
为保证电池稳定性、一致性,日韩电池企业设备供应商仍以本土企业为主,受中国市场快速发展影响,正逐步导入中国锂电设备供应商。
相信,随着第二波动力电池热度起来,欧洲和美国本土产能将有突破性增长,中国设备企业迎来新机遇。
四、设备企业全球化需加强专利布局。
锂电设备是非标化产品,一般定制化,与下游客户共同开发,产品粘性高;随着电池需求大幅上升,规模效应逐步显现,锂电设备将向标准化、无人化、智能化发展。
而头部企业凭借前期产品开发技术及性价比,已逐步进入海外电池企业供应链,但仍需加大专利知识产权布局。
不过,国内设备企业未来一旦走出去,要特别小心专利布局、知识产权,否则可能走出去了,但步子迈不出来。
三大要素解决行业关键痛点
设备本质上提供的是一个过程,即如何把零部件转换为产品,把材料转换为产品,这个是过程或者说设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李晓波的判断是,针对行业的关键痛点,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成本、质量、协同。
首先,成本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建议重点关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拥有成本和设备速度提升。
过去谈到设备价格下降,只是谈获得成本,但整个设备生命周期中,拥有成本也十分可观。这就需要减少设备全生命周期无效时间,重点关注易安装、免维护和快换型三点,全面解决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痛点。
如安装做不到即插即用,但尽量提供敏捷调试,能够快速让设备发挥全产能;在维护上做到预防性维护,避免设备出现问题后去维护,利用数字孪生及设备状态监控、传感等技术去分析设备运行情况,预测设备故障模式,及时去处理,避免设备停机。
解决客户拥有设备无效时间的另一个途径是换型,因电池某种程度上很难将其作为标准产品,电池厂家经常要根据主机厂需求做换型,设备如何配合换型,做到一键换型,也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控制成本的另一个方向是提高设备速度。前面提到的圆柱电池生产,国内设备和日韩设备在速度上有2-3倍的差距,高速度的设备价格高些,但均摊到单个产品的单位成本其实是下降的。
因此,企业应该通过高速同步的控制、高速模块开发、整线系统设计以及瓶颈模块化优化来提升设备速度,甚至整个产线均衡的产出。
其次在质量控制领域,产品质量确定后,所谓质量就是提高一致性,而产品一致性受到过程一致性和零部件一致性影响。
如何提高设备一致性?让设备更加精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设备运行的各项参数越来约分布在公差的中心,而不仅限于满足复合公差。如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提到到的0.01ppb,如果谈CPK指数应该是2.26。
另外,最终产品质量把控还需让实时全步骤全样本检测成为现实。
电池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实时检测可缩短反馈周期,即时决策,而非产品生产出来或阶段制造才做检测。此外,目前已经到了一个质量全知时代,质量全知让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一个灵活,接近真实世界的质量模型,促进最终产品质量提升。
最后一项是协同,关键是上下游产业链深度交互,共进共赢,建议设备厂商早期介入,提前介入到产品的部分开发或开发全过程。
目前解决问题的模式基本是上游客户出题,设备厂商来解题,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大家能共享产品开发背景,共同破题,甚至改变题设,解决问题必将更加有效。
此外,协同领域还需关注全局规划,提到“慢就是快”,不是说真的慢下来,而是适当时候慢下来,最终将取得一个全局“快”,用老话说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假设把设备发挥效应分为设计、验证和交付三个阶段,现状是前两个阶段非常快,但花了大量的时间现场陪产,设备迟迟不能达到满产状态,主要是缺乏足够的系统验证,浪费客户大量时间。如果能够为设计和系统分配更多时间,全局其实是更快的。
而欧美客户在这个领域经验十分丰富,国内企业还需做好这一点,才能避免起个大早,赶个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