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国内很多锂电池正极材料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喜,当盛科技、容百科技等。预计业绩翻倍。2021年,公司钴酸锂产品销量持续改善,得益于终端需求的增加,三元材料销量同比增长。
2021年,公司钴酸锂产品销量持续改善,得益于终端需求的增加,三元材料销量同比增长。
在厦门市海沧区九龙江入海口旁,记者看到,原中达钢铁及其周边地块共300亩,现已旧貌焕发,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电化学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应运而生——厦钨新能源上市项目海景生产基地。
1月26日,记者走访了厦钨新能锂电池材料4万吨筹资项目海景基地,了解到该项目预计将于2022年底全面投产。
该项目总投资18.48亿元,计划项目将在今年内实现年产4万吨锂电池材料的目标。目前,公司一期1万吨项目已投产,产能饱和,二期2万吨项目正在调试生产中,预计2022年底投产。
虽然临近春节,但厦钨新能源新厂的机器此刻轰鸣,工作人员仍在有序操作和生产。厦钨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产能饱和,甚至春节期间需要加班才能满足下游订单需求。
厦钨新能虽然2021年8月刚刚上市,但公司已经是正极材料行业的老手。公司原名厦门钨业电池材料事业部,早在2004年就开始从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最早进入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的企业之一。
据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海景基地,厦钨新能还有海沧、三明、宁德四个生产基地,目前产能饱和。
据业内传言,动力电池黑马创新航得益于厦钨新能源品牌的加持,最终成功进入广汽供应商;宁德时代早期也受益于厦钨新能源在B端的品牌实力。
电池是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力汽车,电池都是关键的池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新能源动力电池原材料的生产和研究是新能源动力汽车发展的重要基础。
根据公司发布的最新财务报告,厦钨新能2021年业绩翻了一番。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下游爆炸性需求,2021年底,厦钨新能提出在海晶基地再投资9.9亿元扩产,计划增加3万吨动力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从生产技术上看,我们的钴酸锂生产线和三元材料生产线实现了无缝切换。上述厦钨新能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合理配置生产线。
国泰君安分析师告诉记者,2021年,厦钨新能产能利用率饱和,预计正极材料年销量将超过7万吨;随着产能的逐步投入,2022年底可以形成11万吨的产能,预计2022年销量将达到9-10万吨。
在镍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厦钨新能推出的高压车载三元材料获得了主流厂商和汽车公司的订单。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高压三元材料使用更多的锰更安全、更划算。对此,上述厦钨新能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增加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技术方向上,通过提高电池充电截止电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受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推动,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飙升。2021年,由于镍、钴、锂等金属原料价格大幅波动,汽车动力电池成本大幅上升。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来说,正极材料在动力电池中的成本占比最大。
据报道,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镍含量制成高镍三元材料,或者通过提高低镍三元材料的充电截止电压制成高电压三元材料。目前,厦钨新能源新生产线可与高镍三元材料、低镍高电压三元材料、钴酸锂的生产相兼容,满足下游对材料的不同需求。
据悉,目前市场上5系高压产品的能量密度达到260Wh/kg,而6系高压低钴技术的开发在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的前提下,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以上。
自202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消费电子等应用市场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恢复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21年1月至11月,销量同比增长1.7倍,带动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超过110GWh,同比增长60%以上。同时,随着价格下跌的收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21年上半年行业总产值超过2400亿元,增速迅速。
由于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消费电子等应用需求旺盛,自2020年以来,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的规模增长率逐渐回升。2021年12月,新锂电池行业标准条件正式发布,进一步引导锂离子电池行业技术进步和标准化发展。未来,随着双碳的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等细分方向将继续得到政策支持,增长空间大,带动锂离子电池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龙头企业也将加快技术创新,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涌现,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在国家相关锂离子电池产业规范发展政策的指导下,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加强锂离子电池的布局。从区域竞争格局来看,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初步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重点地区的全面发展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龙头企业众多,锂离子电池产量全国领先,产业链相对完善;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科研环境良好,技术优势明显;四川、江西、青海、西藏等中西部重点地区锂矿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迅速。
2021年,中国密集出台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政策文件,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受此影响,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等细分方向有很大增长空间,有望带动锂离子电池细分领域持续快速增长。在动力锂离子电池方面,根据IHSMarkit数据,预计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将超过400万辆,渗透率将达到16.5%;锂离子电池在电动自行车市场的渗透率持续上升,2020年接近30%;此外,随着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新兴应用领域的逐步发展,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在储能锂离子电池方面,能源行业光伏发电、电池储能、终端应用的转型趋势使其规模大幅增长。2021年上半年,中国储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到15GWh,同比增长260%,预计未来将继续高增长,预计2025年将增长到14.7GWh。
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是最常用的两种动力锂离子电池。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渐下降。由于能量密度和价格、安全性的不断提高,磷酸铁锂电池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2021年上半年,磷酸铁锂电池装机容量延续2019年以来的增长趋势,占46%。未来,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增加,与三元锂电池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锂离子电池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消费型、动力型和储能型。其中,动力锂离子电池占主导地位,储能锂离子电池增速较快。具体来说,根据赛迪智库的数据,2020年,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和电动工具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94.1GWh,占锂离子电池总出货量的59.4%;储能电站、5G基站等领域广泛使用的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13.4GWh,同比增长55.8%。
11-08
11-07
11-06
11-05
11-04
11-01
02-05
09-22
11-02
05-14
06-03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