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公募基金参与控股“含基量”券商受市场青睐

发布:2022-06-29
浏览167次

近日,华安证券宣布,公司董事会同意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2家券公司计划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在政策支持下,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并申请公开发行许可证正成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重要布局方向。专家表示,在新资产管理法规正式实施的背景下,有利于证券公司利用自身投资研究优势寻求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行业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证券公司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的热情显著升温。除华安证券外,国联证券和国信证券于今年4月底发布公告称,计划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此外,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设投资、华创证券、申万宏源等证券公司也在推进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大多数证券公司表示,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动机是为了促进资产管理业务的更好发展。例如,华安证券宣布,为了更好地把握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机遇,扩大资产管理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和加强资产管理业务,优化公司业务收入结构,加快创新发展和业务转型,计划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近年来,券商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客户资产管理需求不断增加。在供需两端的推动下,券商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的步伐加快。”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磊表示,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协同资源,扩大证券业务范围,提高市场竞争力。

中金公司研究部非银行金融行业和金融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执行总经理姚泽宇认为,证券公司积极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利于证券公司完善投资研究体系和文化机制,加快转型,注重积极管理,形成多业务线协调,提高运营效率;二是有利于下一步准备公开发行许可证,特别是在不久的将来“一参一控一牌”政策正式实施后,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有望成为证券公司的推广“含基量”推进公募的重要起点。

此前,由于政策限制,证券公司很难申请公开发行许可证。目前,只有10多家公开发行许可机构具有证券公司的背景。自今年年初以来,有利于证券公开发行转型的新规定相继实施。4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公共基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调整优化公共基金许可制度,适度放宽同一主体下公共许可证数量的限制,支持证券资产管理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银行金融子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依法申请公共基金许可证,从事公共基金管理业务。

5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表示将继续坚持基金管理公司“一参一控”在政策前提下,适度放宽公开发行许可证数量限制,允许证券资产管理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银行金融子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申请公开发行许可证。

在东风政策下,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成立了资产管理子公司,并申请了公开发行许可证。国联证券、国信证券均表示,拟设立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将从事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和监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取得公开发行许可证后,可通过公开发行产品丰富产品线,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承担公开发行产品的大型集合转移,同时通过公开发行基金业务参与更激烈、市场化的竞争环境。这迫使证券公司提高积极投资研究、风险控制、销售等综合能力,更好地分享公共基金市场的快速发展红利。”姚泽宇说。

由于公开发行许可证监管的放松,拥有基金许可证正成为许多证券公司努力的方向。同时,公开发行基金行业的热发展也为证券公司的公开发行转型打开了市场空间。

根据中国基金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4月底,公募基金资产总净值已达25.52万亿元,总份额232万亿元.61万亿份。与3月份相比,基金数量、整体份额都有所增加。

业内人士认为,公共基金业务将成为证券业资产管理业务的新增长点,具有高质量投资研究能力和渠道能力的证券公司将迎来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上升,资本市场改革的成果日益显现,居民资产配置的拐点正在加快,以公共基金为代表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姚泽宇表示,近年来,公募基金业绩保持高增长,已成为影响券商业绩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质量公募基金参与控股“含基量”券商受市场青睐。

然而,证券公司的公开发行转型并不容易。与商业银行、金融子公司、信托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相比,证券公司投资范围小,销售渠道不足,大型集合资产管理面临公开发行转型的压力,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合规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制度建设。

“证券公开发行转型的主要挑战在于资产管理产品的流动性要求和专业投资研究人员的培养。”陈李认为,证券公司应加快股权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寻求新的业务规模增长。同时,在新资产管理规定正式实施的背景下,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正逐渐从渠道业务转向主动股权投资,公司的经营能力、信息披露能力和系统维护也应及时跟上。

许多证券公司对如何形成差异化发展,在行业转型中寻求突破仍存在疑问。姚泽宇认为,有三。“必答题”。首先,建立健全的投资和研究风险控制体系,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包括建立市场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优质投资研究人才,延长绩效考核周期,引导长期价值投资;加强金融技术授权,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研究、定量能力,扩大业务广度和宽度;建立高标准的综合合规风险控制体系,严格遵守合规底线,加强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风险管理。

其次,丰富产品矩阵,打造特色拳头产品。例如,积极开发标准化公开发行产品,丰富原私募股权资产管理产品矩阵;基于自身业务和客户禀赋,丰富主动权益、量化、公开发行REITs,固收+等特色资产管理产品线,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资产保留。

“继续提高财富管理客户端的业务能力,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投资团队建设,继续加强前端客户获取和多维客户陪伴,优化渠道服务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业务协同作用,将高质量的产品与合适的客户相匹配,从资产管理产品供应端和客户端共同推动公开发行转型。”姚泽宇说。

今年是资产管理新规正式实施的第一年。经过三年的过渡期,证券公司通过大型集体公开发行转型,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申请公开发行基金许可证,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实现业务模式,加快产品创新速度,提高主动管理能力,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逐步回归原点。

目前,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证券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2021年底,证券业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10.88万亿元,同比增长38万亿元.53%,特别是以主动管理为代表的集合资产管理规模大幅增长.52%达到3.28万亿元。全年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317.86亿元,同比增长66亿元.10%。

还需要注意的是,行业转型仍存在不足,中小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之路并不顺畅。一季度,10多家上市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同比下降10%以上,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同比下降10%以上“马太效应”持续显现。

此外,今年以来,多家证券公司因资产管理业务被监管部门罚款,问题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体系不足、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执业质量不高等方面。

“随着资产管理新规的实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行业格局面临重塑,主动管理成为重中之重。”姚泽宇表示,在消除嵌套和渠道、规范资金池等严格监管政策下,基于监管套利、渠道业务和刚性支付的野蛮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经纪资产管理许可证红利可能消失,迎来品牌渠道、投资研究能力、产品设计、投资咨询等综合竞争,积极管理能力已成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