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非合作发展加快,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中国帮助提高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非洲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埃塞俄比亚中埃皮革技术联合实验室到津巴布韦中津农业合作示范村,再到中国与乍得建立的第一家现代化炼油厂。
七年前,在中国皮革专家的指导下,他在埃塞俄比亚中国皮革专家的指导下学习了废水处理技术。后来,他和十几名选定的埃塞俄比亚员工来到中国,系统地研究废水处理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回国后,凯贝德成为皮革厂的环保技术总监,“我现在负责工厂的皮革废水处理,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改善环境,提高效率。”
埃塞俄比亚的皮革工业由于其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具有独特的发展条件。然而,皮革制品生产过程中浸泡、脱脂、软化造成的污染一直困扰着当地。
2013年,中国和埃及签署了《关于建设联合皮革技术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2017年底,中国援建的联合实验室正式建成。中国不仅为联合实验室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示范设备,还开展了清洁生产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利用技术等76项系统技术培训。
进入联合实验室,一组不同大小的蓝色或银色皮革材料排列整齐,一些废液处理用于研究皮革产品,一些用于提取工业胶原蛋白……处理后获得纯度高、鞣制性能好的铬鞣剂,可用于制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也可焚烧发电。
埃塞俄比亚皮革工业发展研究所环境技术部主任梅尔沙说,通过对废水的综合处理,联合实验室大大减少了皮革工业发展造成的污染,“借助这些设备,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也可以变废为宝。这里的技术和设备很快就会向皮革制造企业推广。”
现在,在原有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中国和埃及建立了许多新的实验室,如皮革材料开发和皮革制造技术研究,共同承担与非洲皮革绿色制造相关的技术研究项目。
从联合实验室的联合建设到多项科研成果的合作贡献,中埃在皮革生产领域走上了互利共赢的道路。埃塞俄比亚战略研究所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高级研究员梅拉库说:“近20年来,埃塞俄比亚皮革工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支持,双方合作成果丰硕,堪称典范。”
村民约翰走进津巴布韦西部马绍纳兰兄弟地区的齐税曼叶巴村,熟练地为兔笼填草加水,“多亏了中国专家组,我的生活大不相同”。
将近30岁的约翰曾经是一个贫穷的家庭。多年来,约翰一家七口住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茅草屋里。虽然有两公顷的土地,但缺水、缺肥、缺种子,一家人吃饭都有问题。
上个月,约翰一家高兴地搬进了新建的大房子。“日子越来越好,这些变化源于中国对津巴布韦高级农业专家组的援助。”约翰感慨地说。
2019年,专家组选择齐纳曼叶巴村作为中津农业合作示范村。第三届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张世宏直接协助,约翰一家入选首批26户示范户。
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专家组制定了增加种植和养殖收入的计划。每位专家指导2至3个贫困家庭,并帮助建立区域农民股份制专业合作社。
提到三年前的情景,约翰还记得:“专家组把一只兔子送到我家,帮我建了一个兔子笼,每年还提供25公斤玉米种子,7包肥料和一些农药。”
在专家组的协助和技术指导下,该村玉米产量翻了一番多,粮食年总产量近500吨,生产成本明显降低。全村106户村民的平均年收入达到1150美元,增长40%以上。
“我家玉米收成多了,再加上养殖业,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钱汉的钱包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除了忙于家里的农活,约翰还在村里的家禽孵化中心工作。在中国的帮助下,该中心安装了四个孵化器,在村里种植鸡蛋,为农民发展养鸡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专家告诉我们,不能再靠天吃饭,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看着孩子在新房子前玩耍的身影,约翰说:“中国专家教给我的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还有生活理念。”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国从2009年10月开始实施高级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已派出5批47人支持津巴布韦减贫。
不久前,在中国的帮助下,在齐税曼叶巴氏村建成了占地约250平方米的现代农民培训中心。“村民们桌上有食物,手里有钱。他们的精神面貌与以前不同。看到齐税曼叶巴氏村的变化,其他村庄的农民迫不及待地想学习减贫经验。”管理齐税曼叶巴氏村等17个村的长安德鲁说,“要真诚地感谢中国专家!”
罗尼埃油田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乍得东南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对于油田的发展,当地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罗尼埃油田占乍得原油产量的70%。每天,这里生产的原油通过管道连续输送到恩贾梅纳炼油厂,距离乍得首都40公里,加工成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产品。
恩贾梅纳炼油厂由中国合资企业建造,2011年建成投产,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现代化炼油厂。炼油厂彻底改变了乍得丰富的石油储量,但无法开采和冶炼,使乍得摆脱了长期依赖进口的成品油,实现了自给自足的能源。
47岁的阿布达拉·阿里已经在恩贾梅纳炼油厂工作了10多年,现在是常规减压装置的副经理。在炼油厂投产的前一年,曾在乍得石油部工作的阿里被派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然后在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实习了三个月。
“中国之行让我大开眼界,我学到了中国石油炼化的先进技术。”回到乍得后,阿里的收入稳定而良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自豪,“因为这个炼油厂,乍得实现了成品油的自给自足,也部分出口到喀麦隆、中非等国。”据相关统计,10多年来,恩贾梅纳炼油厂销售了530万吨石油产品炼油生产的聚丙烯产品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工业原料,液化气产品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
从上游油田的发展到中间炼油,再到下游成品油的销售和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中石油在乍得启动的上下游综合项目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媒体描述的乍得经济的支柱产业“创造了乍得工业的奇观”。阿里居住的小镇也变得充满了活力。每天,卡车源源不断地来来往往。镇上有啤酒屋、俱乐部和咖啡馆。许多外地人来这里买地盖房子,还有更多的房屋中介。这个城镇的人口从10多年前的不到500人增加到今天的数万……
“感谢中国企业带来的就业机会。”如今,阿里的孩子都在中企捐建的学校读书,“以后我希望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让他们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让乍中友好世代传承。”阿里说。
11-08
11-07
11-06
11-05
11-04
11-01
04-06
07-24
05-31
02-23
09-12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