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1936年9月的毛泽东兴奋地说道。
在哈达铺短暂休整后,我们的融媒体车队继续沿着红军当年长征的路线前行,到达本次“献礼建党百年·讲述长征路上新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目的地——会宁。
甘肃会宁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必经之地,北依黄河,东南紧靠西兰公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既是机缘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难万险,突破重重围追堵截,付出惨烈代价,终于在会宁胜利大会师。
从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包围追击,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启长征。整整两年时间,红军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革命火种得以被保留。
以中央红军为例,长征途中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若尔盖大草原!最美丽景色往往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茫茫草地,一望无际,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一眼望去没有出路。如果说饥饿、寒冷是看得见的威胁,那更多未知的危险则随时潜伏在红军身边,这也是红军长征途中非战斗减员最多的地方,很多昨晚还好好的战士,第二天一大早就已断了呼吸。
从牺牲烈士人数来看就更加悲壮,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长征时8.6万人,一年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时仅剩7000余人;红军第2、6军团(第二方面军)1935年11月长征时1.7万余人,红军第四方面军1935年5月嘉陵江战役后达到8万人,但二、四方面军在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时,分别仅剩1.33万余人和3.3万余人。
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红军曾举行过多次会师,而会宁大会师则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纵观历史来看,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光辉典范,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如果是在以前,长征在我脑海就只是呈现出影视剧或是历史教科书中的刻板印象,“红军”、“二万五千里”、“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是一些风轻云淡的词汇,激不起太强烈的内心波澜。
但这次跟随融媒体车队沿着红军当年长征的路线一路前行,在30多天的日子里,我们“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攻下娄山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抢天险腊子口”,最终也和当年红军一样抵达会宁。
本以为亲历了长征一系列的“名场面”,更够让我写出一篇波澜壮阔的“雄文”,但这样的经历却令我更加无处下笔。
太惨烈、太悲壮,一切空洞“高大上”的词藻都难以描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点滴,我实在难以用任何文章和言语来展现伟大的长征。
红色的五角星在山头闪闪发光,红色的战士永远向前,红星闪耀中国!
套用一句《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长征没有结束,我们的长征还将继续!
11-01
10-31
10-30
10-29
10-28
10-25
09-10
07-24
02-03
09-02
02-23
10-15